Lisabrand

杀身成仁

我们的国家从来不缺少英雄亦或是有情有义的人,在这片土地上,发生过太多太多的事......

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。 --《论语·卫灵公》

何为仁?何为义?我想没有比那个战火纷争的岁月更能说明问题的了。1937-1945的中国是一个孤岛,夜色如幕,身处黑暗的人们只觉得这样的苦难几乎是没有尽头的,就好像这种黑暗才是现实,而记忆中那段没有战火的安稳岁月,不过是自己因为太痛太苦而生生臆想出来的。“永夜月同孤”,或许就是为这种情况而写的,可是月如吊灯,稀薄无用。在这种孤绝的境地,多需要的,是一些明知希望渺茫,也依旧向前的人。
我曾不止一次的疑惑:一个想法,一个意念到底能得有多大的力量,才能让这么多人如斯的不顾一切?这不是课文,不是口号,也不是上嘴唇下嘴唇一碰就能吐出的豪言壮语,这是“利”和“义” 甚至是“生”和“义”的抉择。它们从未如此清晰过,一遍又一遍地逼问着你到底是“舍生取义”还是“舍义取生”,周而复始,直到你给出最终的答案为止。这个过程,无疑是煎熬的,可那时的人,时时刻刻都在抉择间挣扎。所以我更加敬佩那些可以坚持自己本心的人,因为实在是太过不易。
那些战士或许是才识渊博的志士,或者是心中激荡着一腔热血的勇士,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是天性懦弱而又胆小的,可当真切的残忍降临时,他们却做出了令人肃然起敬的选择。
八年,八年的摧残于一个民族可以有多痛?那是一种连当一个幸存者都苦不堪言的痛,是一种让人把死亡都当作解脱的痛。可如何能放弃呢?他们的心中,他们的眼底还有一片炽热,还有一个想法在不断的发酵,最终酿成了一坛世间最浓最烈的酒--“信仰”,名为“报国”的信仰……或许,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会觉得“信仰”这个词过于高端或者遥远,但我仍相信它是真真正正地存在于那个时代的。因为正是这个词让中华儿女将沧海熬成了桑田。纵使血色漫天,残阳也终是在胜利的那一天变得温柔。
1945年8月15日,这大概是所有经历过这场战役的人,都不会忘的日子。多少铁骨铮铮的战士,在最孤绝的时刻也未曾流泪,却在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时,潸然泪下。他们深爱着这片土地,他们生于斯,长于斯,也从不怕为了它而埋于斯,但是他们依旧苦苦地撑着自己走下去,所求的也不过就是这么一天,尽管这一天,来的太难,太难,太难了……
如果上面提到的战士,还是可以将自己的爱国之情放于人前的话,那么那些做着谍报工作的地下战士,则甚至是要扛着骂名,为这个国家献力。该多坚定才能做到这一点呢?明明做着最忠义的事,却要被人戳着脊梁骨骂,明明有着万古流芳的贡献,却往往是万古无名。国不在,何以为家?但如果最亲近的人不在了的时候,自己也不能有丝毫的举措,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的话,那这种考验比让他们牺牲自己还难。有时候可能觉得,要是有一天能有谁把自己出卖了,也是一件挺好的事。因为哪怕是在刑场上,自己也能光明正大的告诉天下人,自己是个抗日者,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。但,这也只是想想而已。
这些战士等待着,等到了战争结束,新中国成立,身份公布的日子,他们觉得自己是值得的。他们想着:
这新的中国啊,苦难的中华大地,有着生生不灭的这些血骨,我是何其有幸,才能看到它又一次拔地而起……
但故事并没有结束,他们没有过上湖畔旁,树林边的平静日子,而是因为过去的身份而陷入了政治斗争,难逃于后来的十年浩劫。
“ 将军百战身名裂,向河梁,故人长绝。”有道是,英雄不问出处,特工莫问归路,这也就是他们的下场:身败名裂,万古无名。
可是如果说身经百战的李陵是因为归降,而遭此厄运,那他们这些为国家坚守到最后的人,又凭何要受此大难?!战士即算是死,也该浴血沙场,而非死于自己人手中。你说他们悔吗?当然悔!但是有一样,即使是不得善终,他们也从未后悔,那就是保护这片土地,坚守自己的本心......
其实,把“义”执行到这个份上,我觉得,已经足以无愧于世了。
终有一日,大家会知道真相。那些被他们保护过的人会明白,自己到底误会了什么......
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。
我深深的感激并敬佩着所有为我们带来这个太平盛世的战士,你们是那生生不灭的血骨,守护着这个国家的脊梁不弯,灵魂不灭……
谁说岁月无情无意,谁说英雄已经走远?
--Fin--

评论(3)

热度(9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